中國青年報消息,近日,北京師范大學發布的《新時代數字青年網絡素養調查報告(2023)》(以下簡稱《報告》)引起了不小的關注,《報告》指出,大學生網絡素養整體平均得分為3.67分(滿 分5分),青少年及初中生得分為3.56,均略高于及格線,有待進一步提高。
據了解,該報告基于認知行為理論和過往調查研究,將青少年網絡素養分為上網注意力管理能力、網絡信息搜索與利用能力、網絡信息分析與評價能力、網絡印象管理能力、網絡安 全與隱私保護能力、網絡價值認知和道德素養共六個維度,構建Sea-ism網絡素養指標評價體系,通過整群抽樣方式對青少年群體的網絡素養進行調研。
“略高于及格線”,這樣的結果讓不少家長感到差強人意。在信息爆炸、智能技術迭代飛快的時代,如何讓青少年的網絡素養跟上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步伐,在虛擬環境中學會保護自己、鑒別信息、健康成長,不僅是關系到每一個學生成長的問題,也是不少教育界專家呼吁社會關注的問題。
不同的生活背景可能對青少年的網絡素養水平帶來哪些不同的影響?以大學生為例,根據《報告》,在個人因素中,大學生的性別、生源地區、專業、年級、戶口、網絡使用的熟練程度、平均每日上網時長都會顯著影響大學生網絡素養水平。比如,男生和女生的網絡素養具有顯著差異,女生的網絡素養相對更好;城市生源地區的大學生網絡素養顯著高于農村地區生源的大學生;從東中西部地區來看,東部地區大學生網絡素養高;平均每日上網時長在1小時以下的大學生網絡素養低,上網時長在5-8個小時的大學生網絡素養高。
“人工智能教育創新與青少年素養的提升是個嚴肅而緊迫的重大問題。”在第 二屆青少年互聯網大會上,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黨委書記方增泉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重塑了社會知識的生產體系、人才培養體系、以及商業模式、社會分工體系等,為社會各領域都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但也面臨著嚴峻的風險問題。
當孩子們已經學會如何用ChatGPT完成學校作業的時候,在人工智能時代,青少年網絡素養需要賦予新的含義。
全國政協委員、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郭媛媛近年來一直在做人機協同時代青少年媒介素養能力的研究,在她看來,人工智能已經可以根據人類此前發展的知識體系基礎上建構出新的發展方向,這會對人類發展帶來新的挑戰。
“在人工智能時代,要注重培養青少年的系統思維養成。”郭媛媛表示,這包括培養“萬物皆媒”當中的信息捕捉、遴選、集成與決策能力;建構人機協同中的應用與共處的能力;強化人機協同傳播中的人本、人文意識與立場等。
而在北京市第十二中學校長蔣炎富看來,以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為核心元素的科技革命,把人們引入了一個全新的數字生態。“它帶來的主要沖擊,可用‘一二三四’這幾個字體現,即一個時代,二元場景,真善美的三觀影響和‘長度、廣度、速度、深度’四度的變化。”